想了很久,还是怀着悲痛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文章。
在3月1日,原本正准备打开电脑挑一个游戏,来欢度我愉快的周末,却忽然看到一则消息:
方大同于2月21日时,因病逝去,享年41岁。

我第一反应只有一个:假新闻,造谣。但我看到微博热搜上刺眼的消息,朋友圈铺天盖地的问号,我才意识到,可能这个消息是真的。
R&B(节奏蓝调,一种音乐风格)的歌曲似乎对我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中学时期我就无法自拔爱上创作这种风格的歌手。

——被称为;华语R&B教父”的陶喆第一首专辑封面
在上课时,偷偷用手挡着耳机,把音量放到最低,听着从MP3里传来的《飞机场的10:30》、《春风吹》,幻想和同桌来一场炽热的校园早恋……

一个恍惚,摘下耳机睁开眼睛,黑板变成了办公室的电脑,书本变成了键盘,耳机里的歌没变,却听不出那种感觉了。

确认方大同去世的消息属实后,我坐在床头久久沉思,令我悲伤的,是因为我喜欢的偶像去世了,还是因为能拿出大把闲余时间喜欢他的那个我,已经死在了青春里?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在听某首特殊的歌时候,自己仿佛会突然;穿越”到曾经某个场景。
比如《起风了》响起时候,一些年轻的朋友是否会想到那个神奇的,18年的夏天,在操场上听到从广播中传来的悠悠歌声。

——青岛大学毕业典礼,毕业生演唱《起风了》
这种;音乐造成时空穿越”的现象,是因为在我们接收到有感触的音源时,大脑中的杏仁核会把将当时的情绪状态转化为化学标记,与听觉皮层记录的旋律共同封装成「记忆复合体」。
用人话来讲就是:
你在听到某些歌时如果产生了明显的情感波动,你的大脑就会自动把这个场景和这个声源绑定在一起,所以当我们听一些特定的歌时候时总会有一种回到那个特定场景的感觉。

其实仔细想一想,去世的那个他和我素未谋面,也并不相识,相信大部分粉丝和我一样,和他仅有的共鸣是靠跳动的音符连结起来的。
我是一个;喜旧厌新”的人,喜欢老电影胜过新电影,喜欢老歌胜过新歌,虽然在去年方大同还有出新专辑,但是我更多时候还是在听中学时候就开始一直听的老歌。
对于我这样的;路人粉”来说,方大同其实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出现在我的世界里,只有他的歌出现在我的世界里了而已。

可这样的一个人去世了,为什么会让人感到止不住的悲伤呢?
我试图在他的歌里找到答案,在夜里听了一宿也没想明白,直到打开一些方大同有关的视频的评论区翻阅,这才恍然。
除了满屏弹幕的;一路走好”和;晚安大同”等哀悼的话,还能看到大部分人在评论区讲述自己和方大同的歌曲的故事,或是从某首歌入坑爱上R&B,或是某首赋予过他们和爱人、前任特别意义的歌。


和身边同样喜欢方大同的一位朋友聊天时,他讲到:;方大同去世那一天,我第一时间想起的是和她刚在一起的时候,她在朋友圈发了一首《麦恩莉》,和她分手好长时间,两个人都释怀加回来时,我也在朋友圈发了一首《麦恩莉》。”

这首歌名读起来很奇怪,意思其实是;My only”,我的唯一。
这下我找到了答案,方大同并不是单指那位浪漫的歌手,他的歌在我们生命轨迹的某一刻留下了印记,或许是爱情,或许是在某人低谷时候给他鼓励。
音乐是有力量的,方大同这三个字,正是一代人青春懵懂时候真挚感情的集合。
或许那个纯真感情的少年和少女已经死在纯净的夏天里却不自知,直到他们看到留下印记的那个人逝去时,回头望去才发现:
这个故事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啊。

初春还曾埋葬过另一位伟大的创作者,在去年(2024年)三月一号,对于漫画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鸟山明先生离开了人世。

这位留下过《七龙珠》和《阿拉蕾》等经典作品的画家,其实早就已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甚至从1996年开始连载的《龙珠GT》就已经不是鸟山明创作。

但鸟山明的离世仍然引起了全世界范围的轩然**。
和方大同一样,我在去年见到大部分粉丝在网络上写下的也并非是类似【缅怀鸟山明先生,伟大的漫画家离世】这种干巴巴的悼念,更多是在分享自己和《七龙珠》的故事,童年是多么着迷那位满头金发的赛亚人。

还在绑红领巾上学的我们不会去想孙悟空在克林死去时变身超级赛亚人和弗利沙战斗对漫画界有多么深远的影响,我们只知道屏幕前的男主好帅,模仿他变身的姿势,幻想自己也能一脚踹破地球。

正如青春懵懂的我们,也不会去想方大同对华语乐坛的R&B做出了什么贡献,副歌用头声还是混声,这个曲又为什么高级,我们只知道歌词写出了我对那个女孩朦胧的喜欢,翻开辞海时能不能找到爱,她能不能做我特别的人。

方大同离开了,他的歌曲带来的力量却早已融入无数歌迷心中;我们的青春离开了,我们却还要继续努力往前走,与其在朦胧中回到那个夏天换来一地心碎,不如放下执着,带着这份力量好好地走下去。
;春风一吹忘了谁,我上一次流泪又几岁?”
天堂没有病痛,大同一路走好。
